
活性炭的孔隙率為納米形態。我們知道蜂窩活性炭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吸附劑,但納米形態仍有待探索。然而,近來在表征蜂窩活性炭的微孔和碳質結構方面的進展已經被這些材料的共同框架內的實驗所證明。通過繪制DR法計算的平均孔徑與其對應的比孔容之間的關系曲線,各種前驅體制備和不同常規方法活化的蜂窩活性炭按照三個線性區域自行聚集。
在同一表達式中,經過瞬時氧化處理的蜂窩活性炭也導致線性行為,但斜率非常高。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結構填充法的簡單孔隙率模型,并對 KOH和CO2活化后的活性炭及改性后的椰殼活性炭進行了實驗。傳統的活化過程主要是相鄰結構表面之間可能存在的縫狀孔隙,而瞬時氧化過程則主要是相鄰結構邊緣之間可能存在的星狀孔隙。
從而可對其他材料的活性炭進行測試。蜂窩活性炭是一種廣泛的吸附劑,用于多種工業和家庭。這些大型工廠中有些已長期使用蜂窩活性炭,如水廠,處理廢氣。而且新的特殊應用正處于高速發展之中:汽車用天然氣的存儲、燃料電池用氫氣的存儲、冷卻系統用二氧化碳的存儲等等。
盡管取得了許多成就,但蜂窩活性炭材料仍不清楚它們的納米結構,尤其是它們的孔形態和孔壁結構。近期的探討表明,大多數活性炭的紋理是按三個線性區域聚集而成:碳分子篩區域、傳統活化方法得到的活性炭結構區域和微孔率較差的結構區域。雖然這些材料的起源和形成路徑各不相同,但它們在其紋理參數中都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利用簡單的孔壁結構模型和孔隙形態來確定可能的結構基礎。原始而常見的表現是蜂窩活性炭中的多孔結構是一種網絡,這種網絡形成了一種各向同性、均勻空間的柱狀多孔海綿,例如多孔剛性海綿。